产品
资讯
全国客服热线:400 0536 889
公司新闻
环球软件实时准确的提供公司在数字城市、智慧城市、数字政府、智慧医疗、智慧农业、智慧应急、智慧交通、数字建筑等领域的新闻事件与报道。 
了解更多 >
公司新闻
媒体报道
媒体报道板块,提供环球软件在数字城市、智慧城市、数字政府、智慧医疗、智慧农业、智慧应急、智慧交通、数字建筑等领域相关媒体报道,让您更全面了解我们。 
了解更多 >
媒体报道
行业动态

行业资讯板块,为客户读者提供数字政府、数字城市、数字社会、数字乡村建设领域的最新资讯。

了解更多 >
行业动态
服务
顶层设计与咨询规划

环球软件为客户提供从IT基础设施构建到客户业务应用全生命周期的建设咨询,同时,提供业务、数据、应用和技术蓝图,为客户的信息化建设提供中长期规划,面系统地指导信息化建设,以满足其可持续发展需要

了解更多 >
顶层设计与咨询规划
加强顶层设计规划,推进标准规范
项目管理服务

环球软件通过在业内大量项目的管理案例,培养了一支具备高度客户服务意识的项目管理团队,并通过内部专业化的项目管理体系予以指导、规范与监控,为用户提供客户化的项目管理服务,致力于在整个项目管理过程中交付高质量、高客户满意度的交付物,最终实现项目目标。

了解更多 >
项目管理服务
系统集成服务

环球软件提供基于服务器、软件、硬件、存储、网络于一体专业服务,系统集成服务能够帮助客户解决现有问题,并针对现有平台架构进行优化。环球软件承揽了多项系统集成工程,建立了一整套高级的工程管理体制,在系统集成工程的管理和施工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了解更多 >
系统集成服务
软件开发服务

环球软件致力于为广大客户提供完善的软件开发服务。我们提供强大的技术研发团队,完善服务贯穿整个开发过程,包括:需求分析、产品设计、软件开发、测试、交付等。环球软件拥有通过CMMI-5级认证的软件开发成熟度模型,通过采用“大物移云智”技术,协助客户加速新产品开发或升级产品的推出,并保证质量,有效管理开发成本,从而助力客户实现业务目标。经过多年的经验积累,公司已经形成了一套成熟的软件项目开发流程和质量保证体系,保证了软件开发的有效性。

了解更多 >
软件开发服务
IT运维服务

环球软件对用户现有的信息系统基础资源进行监控和管理,及时掌握网络信息系统资源现状和配置信息,反映信息系统资源的可用性情况和健康状况,创建一个可知可控的IT环境,从而保证用户信息系统的各类业务应用系统的可靠、高效、持续、安全运行。

了解更多 >
IT运维服务
完善的服务保障体系

保障“售前、 售中、售后”一体化、全过程的服务是我们的宗旨。拥有多年技术服务经验的技术支持团队,400呼叫中心提供7*24小时不间断服务响应,快速响应并全方位地为您解决问题,让您无后顾之忧。

了解更多 >
完善的服务保障体系
环球软件招聘软件研发、营销精英人才啦
招聘
全国客服热线:400 0536 889
社会招聘
诚·载未来,才·领天下
了解更多 >
社会招聘
环球软件招聘软件研发、营销精英人才啦
校园招聘
你的潜力,是改变世界的动力
了解更多 >
校园招聘
环球软件招聘软件研发、营销精英人才啦
福利待遇
了解更多 >
福利待遇
环球软件招聘软件研发、营销精英人才啦
我们
公司简介

山东环球软件股份有限公司是高校创办、国资控股、新三板挂牌的高新技术企业,专注于新型智慧城市建设,为客户提供从顶层设计、项目咨询到产品和技术服务的整体解决方案。

了解更多 >
公司简介
环球软件-业内领先的智慧城市建设整体解决方案提供商
企业文化

核心价值观:高效、专业、团队、创新、诚信、共赢

了解更多 >
企业文化
荣誉资质
承载荣誉,砥砺前行
了解更多 >
荣誉资质
渠道合作

环球软件与业内优势企业紧密协作,开展深层次、多领域的战略合作,共同构建智慧城市大生态。

了解更多 >
渠道合作
联系我们
热线:400-0536-889
了解更多 >
联系我们
舞弊监督线索征集
环球软件始终秉持"诚信立企,合规致远"的核心价值观,将廉洁自律作为企业发展的生命线,将持续完善合规管理体系,与全体同仁及合作伙伴共建清正廉洁的商业生态,以阳光经营推动行业健康发展。
了解更多 >
舞弊监督线索征集
舞弊监督线索征集
证券代码:871907
产品
智慧医疗 数字农业 数字政府 工业智能 智慧住建 数字办公 数字纪检
资讯
公司新闻 媒体报道 行业动态
服务
顶层设计与咨询规划 项目管理服务 系统集成服务 软件开发服务 IT运维服务 完善的服务保障体系
招聘
社会招聘 校园招聘 福利待遇
我们
公司简介 企业文化 荣誉资质 渠道合作 联系我们
公司新闻 媒体报道 行业动态
首页 > 资讯 > 媒体报道
以“四个着力”加快新型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发布时间:2025-11-07 点击数:12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健全现代化基础设施建设体制机制。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出,“以科技创新引领先进生产要素集聚,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这是党中央着眼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全局,明确了新时代新征程我国农业发展的主攻方向。新型农业基础设施作为培育和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载体和有力支撑,对农业高质量发展起着先导性、基础性、战略性作用。加快新型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既是农业现代化进程的现实需要,也是实现从农业大国迈向农业强国的必然选择。

  把握新型农业基础设施新内涵

  新型农业基础设施是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以科技创新为驱动,以信息网络为基础,面向农业强国建设需要,为农业发展提供数字转型、智能升级、融合创新等服务的新型基础设施体系,主要包括农业信息基础设施、农业融合基础设施和农业创新基础设施。

  农业信息基础设施是为农业生产提供数字化、信息化、智能化服务的基础装备、基本硬件与应用终端,如农业数据获取、算力存储、网络通信设施等;农业融合基础设施是应用新一代信息技术赋能传统农业提质增效、转型升级、创新融合的基础设施,如高标准农田改造、智能设施农业等;农业创新基础设施是支撑农业发展的公益性、服务性科技创新平台,如农业产业技术创新中心、现代农业高端智库等。

  相较于传统农业基础设施投入大、管护难、效率低等特点,以数字化、智能化、信息化为特征的新型农业基础设施在夯实粮食安全根基、提升农业防灾减灾能力、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完善现代农业经营体系、推进农业产业转型升级等方面越来越发挥重要作用,发展前景广阔。

  我国新型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初具成效

  近年来,我国新型农业基础设施规模不断扩大、技术水平持续进步、综合效益不断显现,部分领域已有较强全球竞争力,整体水平实现跨越式提升。

  农业信息基础设施持续推进,农业数据获取能力不断提升,信息监测水平提高。我国已建成农业农村部地理信息公共服务、政务数据共享等大数据平台,建成“空天地”立体化新型农作物对地调查体系,能够准确获取主要农作物的播种面积、空间分布等数据,农业数据资源不断丰富。我国首颗农业高分观测卫星已于2018年成功发射入轨并投入应用,打破了高分辨率对地观测数据长期依赖国外供应商的局面,对地农业监测能力大幅提升。2025年4月,我国又宣布启动“神农一号至四号”农业遥感卫星组网建设计划,将围绕作物智能识别、灾害预警评估等核心应用场景,建设一套高效协同的天基农业观测网络,为建设农业强国提供更强有力的信息支撑。

  农业融合基础设施不断加强,传统农业基础设施改造步伐加快、数智融合转型提速。截至2024年底,我国已累计改造完成高标准农田超过10亿亩,农业抗灾减灾能力有了明显提升。我国各地加大5G、物联网、人工智能等在农业领域数字化改造、智能化转型应用发展,如陕西省杨凌示范区依托5G技术建成农业大数据管控中心、基于物联网下的农业生产运营管控体系。根据《农业农村部关于大力发展智慧农业的指导意见》要求,到2035年,我国农业全方位、全链条实现数字化改造,特别是在农作物种植方面,推动良种良法良机良田与数字化改造、智能化升级有机融合,构建主要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的数字化种植技术体系。

  农业创新基础设施逐步健全,形成良好的创新创业生态。当前,我国农业科技创新整体迈进了世界第一方阵,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3.2%,作物良种覆盖率超过96%,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超过75%,我国现有农业科研机构860多家,包括国家实验室、全国重点实验室、世界一流水平的国家作物种质库、农业农村部重点实验室和区域技术公共研发中心等,农业科研院所和涉农高校共有科研人员约12万人,有力支撑了农业科技创新的跨越式发展。

  虽然我国新型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已取得一定成效,但面对当前复杂的国际环境、科技、产业与基础设施领域激烈的全球竞争以及土地、资源环境约束等新的形势,对新型农业基础设施提出更多新的要求。

  加快新型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四个着力点

  着力推进农业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一方面,充分发挥“数字中国”优势,强化现代信息技术、物联网技术、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质生产力对农业的赋能,引导和支持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农业生产基地数字应用,加强试点推广,逐步实现农业全产业链的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提高现代农业生产效率和精细化管理水平。不断提升农机装备智能化、信息化水平,加快攻克农机“卡脖子”技术,研发符合我国不同区域地形地貌特色的新型农机装备,加速农业机械更新换代,逐步将农业传感器、智能装备等纳入农机购置补贴目录之中,推进农机向制造智能化、产品智慧化、操作无人化方向发展。另一方面,利用大数据、区块链和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打造新型农业基础设施应用场景,为农业生产经营管理、农技推广、政策惠农、金融支农、保险助农、培训育农提供服务,促进数据融合和业务协同,立足我国农业基础数据资源,构建农业数字资源全景图,搭建统一开放共享的农业大数据中心和云平台,在全国合理布局建设一批农业数据试点示范县和数字农业示范区,加强高性能的终端设备和服务产品研发,不断提升农业信息基础设施应用服务水平。

  着力推进农业融合基础设施建设。一是加快高标准农田建设。要以提高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生产能力为首要任务,以“一 平”(田块平整)、“两通”(通水通路)、“三提升”(提升地力、产量、效益)为基本标准,完善高标准农田建设、验收、管护机制,优化建设布局,明确建设时序,加大投入力度,真正把具备条件的耕地特别是永久基本农田建成适宜耕作、旱涝保收、高产稳产的现代化良田。二是创新传统基础设施改造融合。推动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质生产力与传统农业基础设施深度融合,围绕农业生产、管理、经营和服务的各个环节进行智能化改造和升级,探索建设智慧农田、智慧物流、智慧仓储等智能融合基础设施建设,创新传统基础设施融合应用新模式、新业态。三是推动农业产业融合。基于我国不同区域农业功能布局,围绕农业产业全过程进行技术突破和创新融合,构建以物联网、智能化为核心的精准作业技术系统,以人工智能为核心的设施农业生产技术系统,以大数据、云计算为核心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控制技术体系。

  着力推进农业创新基础设施建设。第一,要强化创新协作攻关。建立我国农业新质生产力推进联席机制,聚焦农业关键核心领域基础设施科技创新,抢占科技制高点,深入实施“揭榜挂帅”项目,分解目标任务,协同发力。第二,要加快创新平台建设。开展重大科研技术攻关,加快农作物种质资源库、现代种业建设以及农业领域重点实验室(农业科学试验基地)、农业科创中心、企业重点实验室、农业科技园区、农业科创孵化器等创新平台建设。第三,要加强产学研合作。发挥国家农业科技创新联盟的作用,组建现代农业高端智库,支持高校和科研院所加强智慧农业、数字农业学科建设、试验基地建设和科研领军人才培养,着力构建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第四,要创新运营管理机制。加强新型农业基础设施规划,创新运营管理机制,加快试点存量设施资产证券化,逐步建立健全新型农业基础设施产权市场和交易机制,加强资金统筹整合,创新多元投入机制,积极探索专项债、PPP等社会资本参与新型农业基础设施新模式。

  着力改革现代农业人才培养体系。首先,要创新人才评价体系。完善农业科技人才激励政策,坚持用实践成果评价人才贡献,特别是在职称评定方面,探索将生产一线的服务实效、推广应用成果等作为重要评价依据,在农业科研立项、科研资源和平台建设方面给予长期稳定支持,充分调动农业科技人员积极性。其次,要做好职业农民培训。要围绕城乡融合和新型城镇化,做好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着力构建适应农业现代化的新型乡村人才制度体系,形成良性有序的人才流动机制和激励机制,夯实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基础,构建城乡一体化的社会保障体系。最后,要培养新型智慧农民。要聚焦农业现代化新要求,统筹用好涉农高校、中等农业职业学校、农业科研院所、农技推广机构等教育培训资源,建设综合培训基地、创业孵化基地、农民田间学校等,推广“头雁”计划,不断丰富课程体系,提升新型职业农民掌握和运用新质生产力的能力,培养新型智慧农民。

     (作者:马逍 江小莉,福建师范大学经济学院;闽江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上一篇:政务AI大模型部署应务求实效 防范“数字形式主义” 下一篇:
了解更多行业产品解决方案,欢迎致电咨询
400 0536 889
环球软件官方微信

保持联络


合作一下

18601942749

关注环球

回到顶部

©2021版权所有 山东环球软件股份有限公司

鲁ICP备11020473号 

 鲁公网安备 37078302000377号